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5期
实现中高本职业教育的贯通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应有之义。当前,推进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衔接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实践行动。为此,系统梳理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衔接的基本成效,发现并破解其遭遇的现实难题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衔接的基本成效
(一)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 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法律地位的确立,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目标和任务,为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衔接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推动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衔接的深入实施,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措施。
(二)实践探索渐次推动
在国家政策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强力推动下,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衔接在实践层面逐步开展,呈现出由外延向内涵、由宏观向微观的特点。在学制层面,五年一贯制、中高“3+3”、中本“3+4”、高本“3+2”和高本“4+0”等多种模式的贯通衔接如火如荼、成效显著。通过实践探索,不仅使职业教育质量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也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 创业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正向引导 和激励作用,客观上有利于我国推动和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为骨干、本科职业教育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衔接的主要问题
(一)关系协调通畅不够
中高本职业院校都是独立的办学主体,分属于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其“贯通衔接”实践涉及政府部门之间、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普教与职教之间、职教上下层次校际之间和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等多方核心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关系协调、平衡难。
(二)内涵衔接缝隙较多
中高职衔接涉及专业、课程等各个方面,处理不当就会陷入问题的泥沼。研究表明,当前中高职衔接项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高本专业目录覆盖面宽窄差距较大,学生通过不同层次学校联合培养项目升学,几乎都会遭遇专业调整带来的考试和学习障碍,同时也给上层学校教学与管理带来诸多困难;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笼统泛化、培养规格边界模糊、上下层次培养方案不对卯;三是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体系上下层次衔接松散,难以支撑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四是技能实践课重复、断档、“倒挂”并存,甚至有中高职对接学校的专业实习企业及其岗位技能要求基本相同。
(三)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当前“缺少独立完善的高职招生模式”“统一高考仍然占据了较大比重”“各类招考方式之间缺少关联性”,被认为是当下中职升学制度改革最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四)社会认可依然偏低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专题调查显示,受访家长66.7%表示能够接受孩子进入职业教育,62.5%直言社会对职教存在偏见,34.4%担心毕业后找不到体面的工作,53.4%担心毕业后待遇较差,38.1%觉得未来发展晋升难度大。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不等于认可。“能够接受”大概率是 “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招生制度所产生的效应。
三、推进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衔接的实践策略
(一)对标对表疏“堵点”,着力强化政府主导下的协调机制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格局。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抓推动、抓落实、抓问效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成立国家职业教育督导评价领导小组,并将中高本贯通衔接情况纳入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成立省级层面的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衔接指导委员会或工作小组,统筹指导本省的中高本贯通衔接工作
(二)对点对卯连“断点”,不断健全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协同发力、同向同行。其运行机制的重点是加强贯通衔接的组织机构建设。一是成立中高本职业教育办学联盟。以“专业设置相近、办学特色相似、区域位置相邻”为原则,以若干所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职业本科院 校为主干,在理事会基本架构下,组建起中职、高职、本科和政府、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协同参与的多元共治组织。二是做好以专业、培养规格目标和方案、课 程体系和教学标准、教材等为基础和重点的内涵 衔接。
(三)上下同行聚“焦点 ”,优化提升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
中高职教育高质量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真问”。多年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效果并不明显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没有真正调动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是教学质量建设的主体,师生是推动质量提升的强大动力。中高本高质量“衔接”须优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四)跨界合作攻“难点”,全力推进“类型化”发展的办学机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随后出台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国竞彩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都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两大任务。“形象”决定“地位”,“质量”决定“形象”。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扎实推进以增强“适应性”为导向的类型化办学机制改革,是中高职高质量衔接的基石,也是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刻板印象、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不二法门。(作者周本红系南京交通职业技术中国竞彩网马克思主义中国竞彩网副教授,作者姜乐军系南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竞彩网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