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 探索学生“美育+党建”新思路
人文艺术系党总支第一党支部党建工作创新
一、创新背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人文艺术系党总支第一党支部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路与特色,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结合艺术类学生党员的专业技能,将美育融入党性教育日常,探究美育对学生思想引领与精神境界提升的积极意义,提出了将美育理念渗透党性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可行方法,引领学生党建工作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服务之中,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与感染力,形成较好的“美育+党建”效应,达到以美育人,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的目的,为学生党建工作增添丰富色彩。
二、创新起因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党员正是高等院校不可推卸、不能忽视的重要责任与使命。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与挑战,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近年来不断创新,融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载体,在多种视野背景下开展学生党建的机制与内容的创新,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如党建内容缺乏吸引力,形式单一,理论性、政治性色彩过于浓厚,未能较好地考虑学生党员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专业背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高校学生党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学生党员以及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一致的,还有美育教育——按照美与善相统一的要求,塑造理想的人格。在目标、情感、内容相通的基础上,将美育教育与学生党建相融合,是一种学生党建工作的积极思考与创新,而这一创新思路在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群体能够得到有效的践行与考证。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人文艺术系党总支第一党支部紧密依托校内外的优势资源,搭建党组织共建平台,以城镇社区、百年乡村为实践地,开展“美育+党建”创新活动,为基层党建融合艺术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逐步实现美育党建的项目化、品牌化、产品化、基地化、模式化,全面发挥美育党建的多维度功能。
三、创新点及具体做法
人文艺术系党总支第一党支部推进“美育+党建”工作,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所长,分“三步走”创新党员教育新模式,以美育人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经过一年来循序渐进的春雨式教育,党员参与积极性高,教育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推广意义。
(一)加强机制建设,牢固“美育+党建”机制
积极协同校内外优势资源,提高美育工作的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水平,着力营造全院乃至全校关心支持美育工作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有资源投入、有制度保障、有成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二)结合专业特色,组织“美育+党建”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党性教育中结合运用艺术教育中学习的知识与专业技法,利用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社会主义觉悟,充分发挥美育教育服务于党建教育的功能,将实践与服务的范围延伸扩展,以“美育”为抓手,融入党建文化,开展系列活动,为乡村进行宣传推广,从而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新模式。将“美育+党建”模式融入美丽乡村推广、百年乡村振兴的实践当中。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与优势,学生党员积极进行“美育+党建”实践活动,主动走基层、探民生、寻足迹、广宣传。
1.支部成立“美丽乡村建设推广服务团”,围绕乡村发展和治理调研、村史文化发掘凝练、旅游资源挖掘与整合、社会影响力评估诊断与宣传推广等内容开展“新时代 新创意 新农村—传统文化与文创新媒共生 助力美丽乡村推广”实践活动。
2.支部成立“文化自信宣讲团”,围绕党史国情宣讲、传统文化发掘凝练、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美学认知的提升、社会影响力评估诊断与宣传推广等内容开展“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 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社会实践。
3.支部成立“乡村振兴实践团”围绕“生态乡村、通达乡村、产业乡村、幸福乡村”四个主线,开展“喜看家乡变化 感受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实践团队开展走访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对话主官,问计专家,探寻乡村振兴发展经验,切实投入到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感受在精准扶贫战略指导下的农村产业、交通、生态、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更深层次了解“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意义。
4.支部组织学生党员赴扬州开展探索“党建+基层治理”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调研当前乡村基层治理的短板,探索“党建+基层治理”新模式,围绕党史宣讲、法制宣传、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路径搭建乡村治理的一套成果和标准。
(三)形成特色合力,扩展美育社会影响
为深入推广学习成果,学生支部与街道社区携手,宣传实践活动的成果,充分发挥党员在思想上的引领作用、在服务上的带头作用,将美育成果渗透社会文化与社会生活的领域,紧密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充分发挥其价值,实践活动多次被团省委和团中央表彰,同时被多家主流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四、主要成效
1.形成“美育+党建”项目“五化”
项目化——美育党建项目作为学生党支部的重要项目工作,会持续性地开展,充分调动资源,发挥此项目的最大贡献。
品牌化——实践活动已取得广泛的认可,初步形成党建进社区、党建进乡村的品牌。
基地化——与党员实践地签订党支部共建协议,确定了后续党建合作的平台基础。
产品化——以文创产品为载体宣传和保育乡村文化,呈现产品化、创意化的物化作品,提升学生党员的历史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模式化——初步形成“1+1+N”支部共建实践模式,实现党建文化和乡村文化、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2.支部服务及引领功能增强
利用专业优势服务于乡村振兴工作,创新地将国家倡导的美育教育与基层党建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将美育+党建工作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打造了具有艺术特色的党建品牌,增强了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责任,提高了党支部的社会影响力。
五、经验启示
(一)进一步强化党性教育的思想引领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生党员的日常党性教育,多以历史事件的平铺直叙和政治理论的照本宣科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兴趣度和认同感普遍不高。将美育与党性教育有机融合,利用美育所具有的浓烈的情感性特征,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可精准刺激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在党性教育过程中促使和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革命先贤的壮烈事迹、与改革先锋的丰功伟绩、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产生强烈共鸣,在反复的感染、打动、陶冶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党的先进政治理论和伟大历史贡献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有效引导学生的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不断深化党性教育的良好效果,在润物细无声中打动学生,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功能。
(二)进一步提升受教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育和党性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两者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美育以其独特的审美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染、熏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党性教育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模式为优秀青年学生提供学习先进思想理论、政治理念、科学方法的渠道和平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青年人才。美育融入党性教育,让受教学生以审美的心态和情操来感悟中国共产党艰辛的奋斗历程和光荣的复兴使命,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改造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动,把对党的先进性学习从感性认知层面提升到理性掌握阶段,可实现党性教育的理论性、科学性、艺术性、审美性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受教学生的精神境界。
(三)挖掘网络资源,借助新媒体平台
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媒介熟悉且亲近,党支部应当牢牢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挖掘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体悟其中蕴含的政治内容和思想价值。相比冗长的文字资料,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为美育融入党性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交互体验和共享开放空间。短视频和图文并茂、重点清晰的高质量微信推文,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