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段、旧伎俩,仍有群众上当受骗
常宣传、时提醒,防骗要能入脑入心
记者近日从南京警方获悉,今年以来全市电信诈骗发案总量同比上升29%,其中电话诈骗上升幅度大,且案值巨大,给一些市民带来了不小损失。
9月14日上午9时许,市民王某在家中接到自称某市法院工作人员的电话,称王某涉及洗黑钱,法院正在调查,王某需要将自己存款转入指定账户并且经过公证后才能正常使用。 为防止被骗,王某拨打114询问了手机来电显示号码,确认来电号码确实是某市法院公布的电话号码后,不再怀疑,遂按照对方要求到银行先后汇款70余万元到对方指定账号。发觉被骗后,王某报警。9月17日11时许,68岁的陈某到派出所报案,称,9月5日下午,她在家中接到自称是湖北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陈某在武汉涉嫌洗钱罪,要求其将家里所有银行卡里的金额存入安全账户冻结监控。陈某信以为真,分别于9月8日、9月15日在银行向对方指定账户汇款共16.8万元,后发现被骗。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今年以来电信诈骗发案上升较大,尤其是电话诈骗发案,8月份,随着警方、银行等部门宣传工作的加强以及群众防范意识的提升,全市电信诈骗发案上升势头得到遏制,电信诈骗发案总量同比上升了2.3%,但电话诈骗案件仍有较大幅度上升。电话诈骗中,不法人员常用的诈骗手段主要有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冒充熟人诈骗、虚假退税退费诈骗等,其中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诈骗的案件比重较大,占到电话诈骗案件总数的21.1%。作案时,不法人员的手段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太多变化,通常是使用虚拟电话,拨打受害人手机,接通后冒充法院、公安机关、银行等工作人员,称受害人涉嫌非法消费、洗黑钱等罪名。受害人辩解后,对方称司法机关正在调查,为配合调查同时确保受害人资金安全,受害人要将家中其他银行卡内的金额存入其指定账户。受害人一旦按照其提供的操作方法进行转账、转存后,不法人员便会立即在异地提取、分转,被骗资金迅速被分散或取出,短时间内很难追回。针对不法人员的这种诈骗手法,警方采取了利用治安小喇叭、发居民一封信、制作宣传标语等多种方法进行宣传,提醒群众公安机关不会要求市民转账,也不会为办案设所谓的“安全账号”,同时提醒市民不要向不明账号汇款,如有怀疑,要及时将情况告诉家人亲友,“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家人亲友会帮助识破骗局。
在上述案件中,王某平时也接触过警方、银行的宣传,也了解电信诈骗案件中骗子的一些诈骗伎俩,而且他接到电话时也犹豫了一下,并拨打114查问来电号码,当其确认手机呈现的号码确是某市法院的号码后,便失去了防范心理,最终上当受骗,损失巨大。其实,不法人员使用虚拟电话,虚拟了外市法院、公安机关等部门的电话号码,王某查询号码正好中了他们的圈套。被骗市民中,也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平时接触不到此类诈骗案件防范的信息,极易被骗。对此类人群,家人要经常有意识地提醒他们,要求他们不要相信陌生人来电内容,更不能向不明账户汇款或转账,防止上当受骗。
如何更加简单有效地防范电信诈骗?警方表示,最简单的方法是:凡是陌生电话、短信,无论来电显示是什么号码,无论对方自称是谁,无论对方以什么理由,只要要求转账、汇款,就不听信、不转账、不汇款。并且,这一防范原则要常常提醒,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这样才能有效防范电信诈骗。
南京市公安局新闻中心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