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上过高中,更没正儿八经上过大学。现在的眼光看,我的中专学历实在低了。但我们那时,初中毕业后大多首选读中专,尤其是乡下孩子,考中专跳农门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追求和向往,上高中考大学是退而求其次。
填报志愿
中考前要先填报志愿。母亲、兄长对填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一窍不通,也没过问,我自己懵懵懂懂。中师提前录取,稍微高出分数线一点点。我还是想当老师,然而卞老师却不支持我报考中师。卞老师估计我中考成绩不会差,完全可以选择分数线更高的重点中专。我想填南京邮电学校,乡镇上有邮电所,毕业后到那上班应该不错。卞老师说,邮电学校很热门,录取名额少,竞争性强。卞老师说,就填南京交通学校,88届一校友正在就读,填个会计专业,毕业后出来当会计,打打算盘做做账,挺适合女生。
我一直遗憾,当初没有报考中师当老师,不仅可以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还是公职人员。还有遗憾,当年江南大学招初中生,五年制大专,提前录取。班主任吴老师还带我去了,学校好像在太湖边,属无锡城郊。那天天气实在热,我们乘三卡,转客车,又热又累。结果自然是我没读江南大学。那算是我第一次去无锡,也没再去过,也是遗憾!去年才知道,有中学同学在那教书,我非常想再去转转,看看此生错失的大中国竞彩网校!
首上南京
那年好像9月9日,周日,兄长送我去南京读书了。表兄是县车队的,承包了溧阳至南京西站的长途客车。我们靠相,坐表兄的车到达南京西站,在下关,火车西站也在那。然后,我们乘公交车到大桥南路,再转车到泰山新村,再转车到东门镇,就到了。好像从泰山新村上车后,兄长询问车上一青年乘客,到南京交通学校几站?正巧那是一位88级校友,苏州人。我们就跟着他到学校了。他说,这几天学校有专人、专车在火车站、中央门长途汽车站接新生,西站不曾安排有接新生。我不懂三站是什么意思?当场问兄长,兄长没有理我。
学校是真的偏,在东门镇,不知道是城郊,还是乡下?周边多是荒地,其中一校门口的一大片韭菜花开了一茬又一茬。我很纳闷,这韭菜长得这么好为何不吃呢?后来知道,南京人喜欢吃韭菜花薹呢!最近我才知道,校址原是朱家山,削平后建造了学校,也是不容易了。
说是在南京读书,读书期间其实对南京很多地方,我不仅未曾去过,听着都很陌生。
中专生活
录取通知书上告知:学校统一配备棉被、箱子、茶缸等生活用品。我只带换洗衣物去报到了,到了才知道,生活用品都是自理。我们在学校小卖部买了床席、搪瓷饭盆、茶缸、调羹。调羹至今还在用,已经30多年了,质量实在好。中午,我们在学校小食堂打饭吃,菜是炒地瓜。那是我第一次吃地瓜,有点脆,有点硬,吃不习惯。9月初秋,白天热,晚上微寒,同宿舍南京的杨敏同学借了我一条大浴巾遮寒。当天下午,兄长乘坐表兄的车回去后,次日又长途奔波给我送被子来了。
我们宿舍在8号楼2楼,88、89级女生宿舍就在我们楼上。学校设有4个专业,汽修、路桥、财会、运管,每个专业2个班。就我们这级,4个专业各1班,原因好像和学校从哪年起停招高中生,全面招收初中生有关。87级的学生已经离校实习了。
我们是8人宿舍,二层架子床,两张桌子,一人一抽屉。班主任老早分好宿舍,把名字贴在床上了。我的床在靠窗下层,上层床边没有护栏,好在没有同学摔下过。我们宿舍楼对面就是7号楼,男生宿舍。宿舍窗户上没有窗帘,杨敏爸妈来帮我们按的。杨敏妈妈和善手巧,还帮我们裁制过衣服,帮我做的是当时最流行的一件娃娃领衬衫。我铺在床沿的一块花布也是杨敏带给我的,有个南京本地同学真好啊!现在回想起来,心头仍然充满感激温馨。
刚到校的第一天,还是第二天晚上,高我两级的中学校友许惠英来找我了。许师姐漂亮聪颖,体育非常好,每年都参加校运动会长跑项目。许师姐说,三楼有专门的浴室,里面有两排水龙头,可以接冷水,自己带个盆,再拎两壶热水,就这样半淋半冲洗澡,还专门带我去了,真是非常细心周到。许师姐还告诉我,我们运气真好,所有教室都刚安装了电视机和吊扇。
当时,同学间特别流行找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也有开玩笑,老乡老乡,背后一枪。中学陈同学在三里路之外的南京农机学校。有个周六晚上,带着同学跑过来,一个个宿舍地问,说是找陈姓女生,就是没问我们宿舍。我听到了,却辨别不出他的声音了。他只好失望地回去了。后来,我问他,我明明姓张,你怎么说姓陈?活该你找不到我!
学校除了偏,综合条件还是非常好。至少在当时,对于一直生活在农村的我而言,很多方面都很高级了。只是,中午食堂总是排出老远的长队,有时午休时间有点紧。有次下午,我们午睡后匆匆赶到到教室上课,对面班的一位男生一边走一边说,睡觉多美好啊!我们跟在后面听了真是忍俊不禁。那个场景一直记忆犹新。后来,我们都是2人或3人一起吃饭,分别打饭、打菜,省时多了。食堂没什么好菜,有也不打,因为没钱,因为舍不得。我们一般每人吃二两米饭,花6毛钱打一份素菜一起吃。省时省钱了。同学们来自全省各地,初相识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晚上9:00晚自习结束后回到宿舍,我们“叽叽喳喳”会聊到很晚。有时,对面男生会喊:“207的女生,声音轻一点。”慢慢的,我们也不会大声聊到很晚了。
我们住8号楼时间不长,没多久搬到6号楼3楼,我住在311,4人间。后来还到换对面的宿舍。有段时间,还住到校外的教师宿舍,多少有点不便了。再后来,6号楼加层,我们就住到最高的5楼了。我们自由组合,南面7人,北面3人。住了太久的北面,我实在想住南面了。6号楼设施相对差,没有沐浴房。天热,我们都在厕所里胡乱冲洗下。冬天,学校澡堂好像每周一、三下午3:30开放。每次都是人满为患,挤得要死。我担任学生会女生部部长期间,特意向学校申请,非冬季每天都开放女生澡堂,只是不提供热水。我们自己带盆、带热水去冲洗,方便多了。
中专学习
读中专,学业负担明显轻了。老师也不会盯着你的作业、成绩,上完课立即走,我们有了更多自由活动时间。下午3:40下课后至晚上7:00上晚自习的时间里。同学们有时会去校门口的东门镇逛逛,有时呆在教室里看电视。我只要没事,雷打不动去阅览室看书。阅览室的报刊真多啊,多的怎么也看不够,看不完。许多时候,我会做阅读摘抄。遗憾的是,里面的报刊不可以借出来。周六晚上不用上晚自习,我总会在阅览室呆到关门,周日整天都会呆在里面。以至于,我后来的文章中,经常会引用摘抄内容。第四年,我们要离校实习,学生会换届大会时,有人即兴提问:请问女生部长,你是如何看待中专生在校谈恋爱的?我的回答就是一句引用:心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情之外还有更值得追求的东西!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阵阵喝彩,更有参会的老师评价我:讲话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强!
中专第一年,我们学的文化课程,基本没有涉及专业学科。许多老师我记不清了。语文万老师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大小伙,总叫我起来朗读课文;化学冷老师一位热情的中年妇女,跟我们走得很近;物理王老师50岁左右,对我们班同学赞不绝口,说我们是他教的历届中物理成绩最好的学生。政治经济学,一共有三个老师,唐宁老师是一位年轻小伙,讲课生动,考试自由发挥,我们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了。后来,唐老师调离学校,换成年轻的朱老师来教。朱老师是女的,教得还不错。数学毕老师高个子。她教的正太分布、微积分什么的,我全然忘记了。还有英语、文献,计算机之类等课程,班主任教英语。
我最怕体育。我们班共有52人,男生18人,女生 34人,还有委培生代培生。高级的是,我们班男女生分开来上体育课,男老师教男生,女老师教女生。第一年教我们的谢老师,个子不高,稍胖。像跳山羊、立定跳远,我都是勉强过关,跳远根本不会。后来,换成了任老师,很严厉,好在跑步我还行。班上有男生体育不及格要补考。我最喜欢打羽毛球,或是荡秋千,经常也会去撑双杆。难得也和男生一起打篮球,感觉很有风险!像足球之类的,我不懂,也不看。
第二年,我们就开始学习财会专业课程了。财务管理、运输会计、管理会计、施工会计、工业会计等等,我记不全了。教我们的老师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姚邦俭老师教我们运输会计,和我们班学生走得很近。我们经常去姚老师家玩,有时会在他们家吃饭。姚老师的夫人李兰馨老师,名如其人,兰心惠质。李老师教语文,给我们上过一次课,印象很深。可惜李老师后来生病,早早离世,很让人伤心。
珠算,我印象最深了,一位中年男老师教的。我们班女生多,对打算盘有着执着的热情。每天晚饭后,总有同学早早去教室练习打算盘,晚自习最后一节课,同学们又开始“噼里啪啦”打算盘,再大的瞌睡虫也赶跑了。珠算定级时,张家港的唐鸭子能手六级,有几个是一级。我虽然速度不是很快,却凭着百分百的准确率成功定为一级,非常骄傲了。
我刚进学校时,担任班里的文娱委员。开学不久,我在班里组织过一场简单的晚会,还算行。我只是喜欢文娱,对声乐舞蹈之类一窍不通,后来分别由一男生和宜兴的钱鸭子担任。钱鸭子对音乐、舞蹈方面比我强多了。
我一直喜欢文字,相对出色的文字功底引起了学生科刘瑛老师的关注。那时,教学楼下的橱窗里、大路边的黑板报上总有我的文章。刘老师看后赞不绝口,推荐我进入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我先是在学生会当干事,宣传部、文娱部都抢着要我。后来,竞聘担任女生部部长,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说实话,我在南京读书时,学科成绩可能不是很冒尖,但许多时候,我们进入高校,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还较好地提升了综合能力水平。譬如,我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第四年,我们就实习了,当地交通部门统一分配实习单位。实习没有工资,食堂没有免费中餐,更没有住宿。我只好每天早出晚归,好在客运单位,可以免费乘坐农公车往返。虽然辛苦,却省下了开销。老早也听说,有校友实习,没工资,没住处,要在城里租房住,比在学校读书开销还大。在校读书,我们好歹不用交学费和住宿费,每学期只需交点书本费和水电费,学校每月还发32斤粮票和26元生活费。
四年光阴不算长,但也不长短。中专生活固然美好,但我们终究是消费者,加上农村经济条件并不好,我总想早点工作自食其力。
有城里的同学,寒暑期能找到零工活,还可以挣点小钱。我只能呆在乡下家,又穷又无聊。儿子每个大学的寒暑假,我都会帮他找实习的地方,有事干还有工资,挺好!
实习期结束后,我们返校做大作业和论文答辩。然后就毕业了。
毕业回乡
4年后的8月中旬,我们学业结束回老家分配参加工作了。 我分配的单位很不理想,我没去上过班,倒是拿了2个月总共300元不到的工资,然后就离职了。所谓的考学校跳农门,国家包分配,就是这样的结局。每次回想起来,我都郁闷得不行。
后来,我虽然有了还算稳定的工作,却学非所用,扔了财会专业,改行从事文字工作了。单位收入低,工作后的好些年里,我都经济拮据,居无定所,真是很无奈。若是当初报考师范,或是报路桥工程专业,就业就没那么困难,生活条件也会好些。当然,我有许多同学都分在机关事业单位,或是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他们的境况就非常好了。
上班后,经常会去县城的图书馆借书看书,去多了,便和里面的工作人员熟悉了。看到他们在如此充满书香气息的环境中工作,有读不尽的书,工作即读书,读书即工作,人生还有比这更美好更幸福的事吗?我羡慕极了。我问宋,读的什么学校,居然能分配到这样的好单位?他说,江苏省出版学校。哎,我怎么就不知道填报这个学校呢?这些年,带母亲上南京看病,总会途经该学校,虽然已经很旧很老了,但在我眼中,能上这个学校该有多幸福啊?
张同学,做了多年城里重点小学校长。他说,人生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不会选择,当我们会选择的时候,已经没得选择了。
毕业20周年聚会时,我才知道,我们班还有2名男生留级了,让人唏嘘不已。想当初,我们都是学习的佼佼者,以高分考上中专的,怎么就沦落到如此境况呢?
(作者简介: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溧阳市宋团城文化研究会监事长;从事新闻、通讯、文学等各类文体写作30年,多有新闻、文学作品发表于部、省、市级报刊,多次在省、市级征文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出版有散文集《紫薇花开》《谁说海棠无香》;常年辅导中小学生作文,并在“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荣获辅导一等奖。)